媒体的行政宣传属性与市场行业属性的矛盾日趋激烈,也成为媒体业务整合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文字 |小熊
媒体融合是近年来媒体领域最热门的关键词。
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业务创新应该如何?媒体如何对自负盈亏市场化改革充满信心?说白了,媒体如何在互联网平台的竞争下赚钱?这些问题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不应该被忽视,但总是很难被认真对待。
但事实上,媒体融合的政策已经多次提到这些实际问题。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支持媒体事业基于政策和资金的整合。
2020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再次要求媒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主流媒体意识和能力”。媒体参与市场竞争。”
媒体整合不仅仅是内容、渠道、制作方式的整合,更是运营、政策、制度等各个层面机制的整合。虽然政策和政策补助一再支持媒体融合事业,但单纯依靠资金谋生的融合媒体注定长期困难,也是不可持续的经营方式。
由此,媒体融合在运营层面究竟应该走向何方?
水平打破墙壁:
业务整合是整体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赖特的“媒体四大功能”,媒体的功能是环境监测、解释和监管、社会化和娱乐。在更大的视野中,媒体的这四个功能都在信息传播和内容生产领域。
因此,媒体最重要的是上传和传播信息,充当公众的耳朵、眼睛和喉舌。因此,在媒体整合过程中,内容整合、渠道整合等相关信息传输整合标准往往在从业者中得到更高层次的关注和更丰富的讨论。但实际上,管理和创收是内容创作的基本保障,管理整合是媒体整体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纸的创收方式概括为“二次销售理论”,即把报纸卖给读者,再把读者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可以看出,业务环节是在媒体量产过程中的制作和发行环节之后,而广告部、人事部等与金钱相关的部门也是媒体的后端部门,所以他们实际控制每个环节的进程。 媒体融合的方方面面相互交织,难以割裂,无法单独存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业务整合是媒体整合发展的一个自然环节。比如今年9月23日,北京广播电视台采用了新的“BRTV”标识,标志着广电两大媒体的进一步深度融合。
9月29日,北京广播电视台举办“寿山传媒品质生活2022BRTV资源推介会”,首次实现地面频道、播频、卫视同场推介。不同渠道的资源共享,意味着广告资源可以打包整合,更有利于媒体开拓新的经营方式。这是一个基于媒体深度融合的业务融合代表案例。
历史概述:
市场化改革迎来媒体黄金时代
有学者认为媒体融合是主流媒体的互联网化。据此延伸,笔者认为,媒体运营整合是主流媒体借鉴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的整合创新,从根本上是市场化。从纵向历史看,中国媒体的发展不乏市场化改革的实验。
1979年1月28日晚,中国第一部电视广告《桂桂洋容酒》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广告播出后,播放了10秒的幻灯片:“上海电视台从即日起接受广告业务。”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媒体最具标志性的市场化探索之一。
2005年,湖南卫视《超女之声》成为现象级节目,上万人的火爆场面使其商业价值飙升。据悉,该节目为电视台贡献了4000万元收入。单是这个单一的节目,就为电视台创造了可观的利润,在电视节目发展史上堪称“史无前例”。
2012年,由灿星文化出品、浙江卫视播出的音乐综艺《中国好声音》成为中国综艺史上产播分离的成功案例。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的投资和制作,使《中国好声音》成为国内首个“大制作”综艺节目,也是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综艺节目。据悉,《中国好声音》第一至第三季度的冠名权分别为6000万元、2亿元和2.5亿元,成为巨大经济效益的一大例证。内容市场运营带来的。
新世纪的前十年,是广播电视媒体的鼎盛时期。 《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节目见证了电视媒体的黄金时代。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媒体活力所带来的黄金时代。